富民强县看产业:百万亩生态竹海背后的“绿色银行”(4′14″)配资知识股
[解说]走进贵州省赤水市,满目苍翠的竹林随风摇曳。作为全国首批十大竹乡之一,这里132.8万亩的竹林不仅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更孕育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竹产业链。近年来,赤水市抢抓国家“以竹代塑”政策机遇,让这片竹海真正变成了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同期]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翁永学
每年我们赤水可以采伐楠竹35万吨,杂竹原料100万吨,竹笋15万吨。2024年,我们全市实现竹产业总产值90亿元,我们全市16.5万竹农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目前,我们赤水已培育各类竹加工企业200多家,初步形成了竹浆造纸、竹建材、竹家居等10多个系列的1000多种产品。
[解说]在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这家年产竹浆36万吨的企业,每年可消化130万吨竹原料,带动了70余家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相关产品还走向全球市场。
[同期]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 樊亚宏
我们企业的话,主要产品是生活原纸和浆板,那么作为下游客户呢,拓展起来用来做纸塑、托盘、食品纸盒(等)。那么我们这个企业的产品经过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所以我们每年的话将近有2万吨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韩国等地。
[解说]随着“以竹代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赤水市的竹产业迎来持续性增长。通过精准招商,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地。从福建引资到赤水成立的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化生产竹筷、餐盒等“以竹代塑”产品,同时将竹屑竹渣“变废为宝”制成竹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同期]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礼清
在赤水有很好的一个资源禀赋优势,还有赤水政府对“以竹代塑”的发展给出了很利好的政策。有很多的产品我们可以用竹子来替代塑料制品,(所以)我们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去年8月份投产开始,我们到年底就完成了5000万的产值。我们现在又投入了二期建设,预计2025年产值将达到1.3个亿,实现就业岗位600个以上。
[解说]竹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用再背井离乡,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同期]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 简祥贵
以前是在广东汕头搞搬运的,我是2023年回来的,因为家乡发展很快。家里面有孩子、有妻子、有老人方便照顾,在这上班条件还算可以,就是收益、效益可以。
[解说]从竹浆造纸到环保餐具,从建材家具到生物质材料,赤水竹产业正在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同期]贵州省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翁永学
下一步,赤水市将围绕“竹制品、以竹代塑、新材料”三大发展方向,招引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竹业企业,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培育产量高的竹林基地,宣传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旅游体验足的旅游场景。
[解说]2023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赤水市“中国竹都”称号。面对新的发展目标,赤水市正围绕竹资源提质增效、竹产品深度开发、竹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向持续发力,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新华社记者吴斯洋、杨焱彬、张跃渊 贵州赤水报道配资知识股。
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